本報記者 肖軍 黃巍
  通訊員 鄧永松
  有錢沒錢,都做“濟公”;扶危救困,27年堅守。是什麼力量造就了這位“好人”?
  “良好的家風家訓,讓我受益一生。”8月2日,面對記者的提問,周德清一語解開了謎團。
  家風:樂善好施,不求回報
  周德清的父親周元玉,在世時,是方圓數百裡的“大善人”。
  周元玉是位獸醫,在周德清的記憶中,給人幫忙的多,收錢的少。
  “我父親還上過《湖南日報》呢。”周德清講述了一件事。
  上世紀80年代初,耕牛在農村被看成最貴重的家當。有一年,鄰村四合頭村劉讓喜家的耕牛摔斷腿,周元玉治愈後,考慮他家特別窮,分文未取,劉家就把這份情記在心上。
  第二年7月11日,周元玉滿60歲,劉讓喜打聽到消息後,告訴十里八村,當天,50多戶鄉親前來給周元玉做大壽,感謝扶助的恩情,沒想到周家“鐵將軍”把門,只好打道回府。
  原來,周元玉提前得知消息,帶著家人躲進了二兒子家中。此事被一個通訊員寫成新聞《周大伯躲生日》,發表在《湖南日報》上。
  有的獸醫以牲畜多病為喜,因為有生意才賺錢,周元玉卻是例外。
  1984年過春節,周元玉叫二兒子幫他想一副春聯掛在門上,必須表達“保佑家家戶戶牲畜不生病,哪怕自己失業也不要緊”這層意思。兒子欣然作聯一副“但願六畜皆興旺,何妨天下我獨貧。”周元玉看後,連聲誇好。
  在黃壤坪村,有一座15米長的水泥人行橋,村裡的3個組的村民都要從這裡通行。周德清告訴記者,這裡原來是個木橋,1998年被洪水沖走。當年,由父親為主捐款、籌資修建。
  “每當走上這座橋,就想起了父親,激勵我行善前行。”周德清深情地說。
  家訓:勤勞持家,善惡分明
  周德清的母親同樣有一副濟世心腸,在大集體年代,經常自家少吃,送米、送油周濟鄉親。一次,聽說本村窮苦孩子周崗山考取了省內一所重點中專,但交不起學費,於是,拿出500元“私房錢”交給周元玉,要他給周崗山家送去。
  “父親是個傳統思想很重的人,他制定的家訓讓我銘記一生。”周德清說。
  “成家如同針挑土,敗家好比湯潑雪。”這句話經常掛在周元玉嘴邊。周德清有1個姐姐、2個妹妹,出嫁不收彩禮,並教導她們孝順公婆,勤勞持家。
  農村責任制到戶開始幾年,木材生意好,周元玉堅決不許子女涉足倒賣木材,他固執認為:“生意買賣眼前花,鋤頭落地養千家。”要求子女本本分分,不賺虧心錢。
  周德清9歲那年,放學路上拾得一支鋼筆,愛不釋手,父親知道後讓他“從哪兒撿來放回哪兒去!”並且陪周德清返回原地放筆,對他說:“不以善小而不為,不以惡小而為之。”
  周德清說:“這句家訓對我影響很大。”激勵著他常年做“小小”好事,比如他駕車出行,發現公路中間有塊大石頭,他都會想辦法把它移開,怕晚上有司機看不見而發生事故。
   傳承:良好家風,村民稱贊
  “大娘,德清沒在家,我這有100元錢,你拿去買點東西補補身子。”
  7月28日清早,周德清妻子羅小雲到集市買菜,遇上四合頭村貧困戶唐紅枝說。
  “你們一家子都是好人啊!”唐紅枝感嘆周家的好家風。
  周德清傳承家風,堅持做好人善事,通過他身體力行,潛移默化,感染家人。
  兒子周汈,今年13歲,每年過年父母給孤寡老人拜年,他都爭著去送年貨;見街上殘疾人乞討,周汈會主動把零花錢掏出去;學校發動為災區捐款,周汈總是捐得比其他同學多。
  羅小雲對周德清做好事從不扯後腿。10多年前,家裡負債,為了把資助孤寡老人的事辦下去,好幾年弄得家人過年錢都被擠用,周德清十分內疚,羅小雲卻反安慰他:“有錢多用,沒錢少用,老人家活得一年是一年,我們年輕,吃點虧沒關係!”
  在冰島打工期間,羅小雲替周德清行孝,年前匯款一到手,第一件事就是籌辦孤寡老人年貨,分配拜年紅包,請老人吃年飯。
  丈夫大難不死,堅定了羅小雲支持他做好人善事的決心,前不久在電視上看到湖南衛視《心得樂》節目捐款,她支持周德清下次到現場去獻愛心。  (原標題:家風家訓,成就仁愛美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f52nfstx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